“我的寶寶都上幼兒園了,還整天抱着他的小枕頭,小夥伴們都笑他,可是如果不讓他抱着,他就哭鬧不肯去上幼兒園,我該怎麼辦啊?”3歲萌萌(化名)的媽媽很是無奈。其實萌萌並不是個例,很多孩子會對某樣東西特別依戀,越是幼小的孩子越是明顯。讓孩子恨不得時刻抓在手裏的東西也許是軟綿綿的布娃娃,也許是一個小毯子,甚至是媽媽的一件衣服。那麼,孩子為什麼會對物品有依戀呢?
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何豔玲解釋:處在嬰幼兒期的孩子,常常通過感官來安撫自己的情緒。在孩子的眼中,世界是充滿未知,也有些可怕的。每個孩子一開始的依戀對象是媽媽,但是媽媽又不可能每時每刻陪在孩子身邊,孩子也要從對媽媽的完全依戀中走出來,逐漸過渡到獨立的狀態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內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。他需要找一些象徵媽媽的物品來給予自己安慰。我們會發現孩子的依戀物通常都是柔軟舒適的,就像媽媽的懷抱一樣舒服。當孩子抱着這些象徵着媽媽的物品的時候,他們就會表現得很安心,就像媽媽在身旁一樣。
孩子過分依戀物品,在家長看來很頭疼和不理解。何豔玲表示,依戀物的出現是孩子自己找到一種適應周圍環境的方式,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,不必太擔心。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對依戀物的依戀程度,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對待。如果孩子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(比如睡覺時)才需要依戀物,情緒、行為方面發育正常,我們一般可以不用幹涉。如果孩子對依戀物寸步不離,不能捨棄,甚至影響到正常生活,那麼就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,逐漸減輕孩子對依戀物的依戀程度。
我們平時可以多擁抱孩子,給他更多的心理慰藉。孩子之所以會抱着柔軟的娃娃不放手,是因為這種擁抱讓他充滿了温暖安全的感覺,就像媽媽的懷抱。所以父母平時應該多多擁抱孩子,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情緒失控的時候,給他一個擁抱比説話更有力量。儘量抽空陪陪孩子,以兒童的視角去和孩子聊聊天。有父母的陪伴,孩子就會減少對物品的依戀。
重視睡前的甜蜜時光。對於孩子而言,夜晚是他們容易產生害怕和焦慮的時候。如果父母每天能在睡前陪着孩子在牀上看看書,聊聊天。甚至在孩子睡着前,能陪着他在牀上躺一會,讓孩子能夠安心地入睡,那麼黑暗帶來的不安和焦慮就會減輕很多。
嬰幼兒期的孩子,要有固定的看護者。孩子是通過和家人的互動慢慢建立安全感的,所以熟悉的人和環境,會讓孩子感覺很安心。如果孩子從小總是更換看護者,變換的人會造成孩子非常大的不安全感。尤其三歲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,這段時間最好選擇一個固定的家人來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,陪伴孩子的成長。
接納孩子的選擇,幫助孩子慢慢過渡。孩子既然很依戀娃娃或者小毯子,父母就應該接納孩子的選擇。不要強行戒除孩子的這種行為,也不要總是告誡他們停止對這些物品的依戀。不當的行為會增強孩子對外物的依戀,延長他們的依戀時間。父母只要做到順其自然,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長就好了。隨着孩子自我力量的增強,他們就會漸漸放棄掉這些依戀物。(記者 李力 通訊員 疏洋)